(原标题:绿色技术“井喷” 低碳照进现实)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能源科技创新正处于持续高度活跃期。来自可再生能源、非常规油气、储能、氢能等一大批新兴能源技术,呈现“井喷”之势,扮演着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今年11月,作为我国领域法律法规顶层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下称《能源法》),正式获得通过,并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而在这部法律中,能源科技创新独立成章,鼓励和支持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氢能开发利用以及储能、节约能源等领域基础性、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技术、装备及相关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能源科技创新应当纳入国家科技发展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规划的重点支持领域。
事实上,能源技术创新的绿色浪潮已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以刚刚落幕的第七届进博会为视角,上百种最新的能源低碳技术令人目不暇接。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观察,无论是石油化工、矿产资源、电力电气还是新材料企业,均不吝展示其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最新技术突破,并坚定站上能源转型的风口。
不过,技术“百花争艳”之时,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之途依然等待“拨云见日”。绝大部分技术商业化进程亟需加快,且在此过程中,企业难免都要面临处理绿色账和经济账的平衡难题。
碳捕捉技术比拼
当前的绿色能源低碳技术,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
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传统油气化工产业的转型之迫,让“圈内圈外”的企业都嗅到了机遇。而置身其中的能源、资源、电力电气企业而言,就更不能在技术研发上有所懈怠。
“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能源转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无法单独完成,国际合作和技术创新是能源转型成功的关键。”西门子能源股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布鲁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今年进博会期间,西门子能源继续围绕整个能源价值链进行创新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展示。其中,较受关注的产品包括245千伏/72.5千伏真空灭弧室、撬装整体齿轮式压缩机组、西门子歌美飒可回收风机叶片、Elyzer P-300电解水制氢系统等。
具体而言,245千伏/72.5千伏真空灭弧室,作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不产生任何温室气体排放;撬装整体齿轮式压缩机组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应用中实现无泄漏高效运行;可回收风机叶片以新型树脂作为材料,可在使用周期结束后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在克里斯蒂安·布鲁赫看来,加速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落地十分重要。为此,西门子能源每年平均投入约10亿欧元用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
不过,到2050年还有35%的全球减排量将来自现在尚未进入市场的技术。这些技术包括能源效率解决方案、基于氢的绿色燃料、碳捕集和储存等,而这些技术被称之为面向未来的绿色低碳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碳捕捉技术的研发,已经引发了不少能源巨头的集中关注。
碳捕集、利用与储存(CCUS)技术,是指将工业生产中的二氧化碳用各种手段捕捉然后储存或者利用的过程。在今年进博会的展台上,GE Vernova便展示了直接空气捕获技术(DAC)模型和碳捕获解决方案(CCS)模型。通用电气能源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GE Vernova燃气发电服务中国区总裁许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在进行碳捕获时通常使用的是液体催化剂,液体催化剂吸附二氧化碳后,以相同的原理进行吸附加热,把存储的二氧化碳排出,而GE Vernova则想要采取通过固态吸附剂的方式。
然而,这一技术目前也面临高成本的难题,并且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化落地方案。许欣介绍给出了一个初步的时间点:“GE Vernova现在以一台每年可吸收10吨二氧化碳的模型机,以验证此项技术的规模化能力,希望到2030年左右能够有一个工业化的模型向外界展示。”
尽管商业化前景较远,但这一技术路径依然为不少能源巨头所重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中国石化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宣布,中国石化正联合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哈萨克斯坦国油等共同发起成立国际CCUS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助力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
值得一提的是,COP29正式宣布启动全球碳市场,亦或加速催化碳捕捉技术的研发进程。“现实较低的碳捕获量,仍难以满足2050年净零碳目标的实现。”有企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减碳之风劲吹
客观来看,依靠现有的技术,全球大部分的碳排放得以降低,并且这些技术已经在诸多场景实现应用。但面向未来,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利用,能源结构转型的加速推进以及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将关乎着减排难行业的能源效率和电气化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本届进博会上,福迪威将其研发成果汇集于四大应用场景,其所推出的创新测试测量设备和技术方案全面支持“电网、光伏、储能以及充电系统”的一体化高效、安全、稳定运行;Qualitrol电力设备状态智能监控全面解决方案覆盖了从发电、输电到配电的各个环节,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力设备提供专业的在线监测仪器和系统以及远程诊断服务,帮助提高电网效率和可靠性。
而化工材料领域依然是减碳的主力军之一,不管是成形的材料产品,还是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甚至是供应链上下游的碳排放考量,不少化工企业所面临的减碳压力并不轻松。
今年首次亮相进博会的聚合物巨头公司英威达,将其主力产品“尼龙6,6一体化生产”模型搬到了现场。在过去十年间,英威达在中国投资了超过140亿人民币,在上海化学工业区部署了完整的尼龙6,6价值链,包括世界级己二腈(ADN)生产基地、己二胺(HMD)生产基地、英威达亚太区研创中心,以及最近完成扩建的尼龙6,6聚合物生产基地。但不少原材料的生产过程都存在大量的碳排放,比如己二酸。
“我们与中国的平煤神马集团合作授权其技术,使得己二酸在生产过程中大幅减少一氧化二氮(N2O)排放。公司通威与三家中国生产商达成合作,授权采用该技术,未来几年内预计每年可减少约3000万吨二氧化碳(CO2)当量(CO2e)的排放。”英威达亚太区尼龙上游业务副总裁李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己二酸生产中消除一氧化二氮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会从平煤神马集团采购应用一氧化二氮消除技术生产的己二酸产品,用于英威达尼龙6,6产品的生产,这样,我们的聚合物生产碳足迹也会降低。”
克劳斯玛菲是全球为数不多同时拥有注塑、挤出和反应成型技术并提供相应产品、系统服务及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该公司曾在进博会上展出的“雪绒花共混改性技术”,如今已经在海外市场塑料领域的绿色循环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克劳斯玛菲中国首席行政官马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前我国着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这意味着低碳绿色发展是未来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虽然当前部分绿色低碳产品价格相对偏高,但是能看到客户越来越能认同可持续概念了,愿意前期多一些投入,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其实这从长期经济账来看也是能获得更多回报。”
可以肯定的是,绿色能源低碳技术的研发,正在驱动当前的减碳之风愈演愈烈,并令巨头们“为之疯狂”。
“霍尼韦尔约60%的新产品研发都以改善客户的环保表现和社会效益为出发点。”霍尼韦尔能源与可持续技术集团中国副总裁兼总经理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该公司在塑料循环、碳捕集、可持续航空燃料、氢能方面会持续加大投入。但他也指出,创新技术的最终落地,才能真正推动包括石油炼化行业在内的能耗大户实现减排目标。